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岑參),賊退示官吏并序(元結)-五言古詩
admin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寶塔如從平地涌出,孤高巍然聳入天宮。
登上去像走出人間,蹬踏梯道盤旋空中。
高峻突出鎮定神州,崢嶸有如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擋住白日,七層嵯峨觸摸蒼穹。
下看飛鳥屈指可數,俯聽山風呼嘯迅猛。
山連山如波浪起伏,洶涌澎湃奔流向東。
槐樹夾著筆直馳道,樓臺宮殿何等玲瓏。
秋天秀色從西而來,莽莽蒼蒼彌漫關中。
北原上的五座陵墓,萬古千秋一派青蔥。
清凈佛理可以徹悟,善因素來為人信從。
立誓掛冠辭官而去,信從佛道其樂無窮。
【評點】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寶塔如從平地涌出,孤高巍然聳入天宮。
登上去像走出人間,蹬踏梯道盤旋空中。
高峻突出鎮定神州,崢嶸有如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擋住白日,七層嵯峨觸摸蒼穹。
下看飛鳥屈指可數,俯聽山風呼嘯迅猛。
山連山如波浪起伏,洶涌澎湃奔流向東。
槐樹夾著筆直馳道,樓臺宮殿何等玲瓏。
秋天秀色從西而來,莽莽蒼蒼彌漫關中。
北原上的五座陵墓,萬古千秋一派青蔥。
清凈佛理可以徹悟,善因素來為人信從。
立誓掛冠辭官而去,信從佛道其樂無窮。
慈恩寺塔即現在西安的大雁塔。這首詩主要寫塔孤傲的情態,表達了詩人登臨后忽然頓悟禪理后想辭官學佛的想法。
頭二句寫詩人登塔前仰望全塔:平地突然出現一座高塔,矗立于天空之中,像高高的山峰一樣,塔勢之高可見一斑。而這塔的出現又給人一種“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噴涌出來一樣,奇特的感覺躍然紙上。這里對塔高、塔奇的描寫都是為下文詩人登塔時更奇特的感受做鋪墊。
下六句主要寫詩人登塔時的所見所感。詩人從不同角度對塔高進行描寫。其中,“礙白日”“摩蒼穹”等詞語用得十分奇妙,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令人嘆服。
下面十句寫到塔頂后見到的景色。第九、十句是詩人在塔頂俯視所見:腳下高飛的鳥、呼嘯的風。第十一至十八句是詩人在塔頂瞭望四周時看到的景色:遠方連綿的山峰像滾滾的波濤一樣向東而去,近處玲瓏的宮館與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見。關中秋色蒼茫,北原五陵卻仍舊一片青蔥。
最后四句詩人忽悟“凈理”,甚至想掛冠而去。從塔的高處俯視,一種超然灑脫的感覺常常會使人生發出對人生的頓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詩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夢初覺的感覺。詩人進入佛門、學習佛理進而濟世扶貧的想法,其實是報國無門的無奈之想。
賊退示官吏并序
元結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西原蠻起兵攻入道州,燒殺搶掠,幾乎搶光才離開。第二年,盜賊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侵犯道州邊境就退走了。難道是因為道州有力量制服敵人嗎?不過是蒙受了敵人的哀憐罷了。催繳賦稅的官吏為什么還這樣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詩一篇以告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早年幸逢著太平盛世,在山林里隱居二十年。
清泉水流經我家庭院,山澗洞谷對著家門前。
征收賦稅有固定時間,太陽升高還可以安眠。
忽然發生了安史之亂,好幾年隨軍南征北戰。
如今來管理這個郡縣,又遇到蠻夷騷擾侵犯。
城市小蠻夷無意洗劫,百姓窮苦蠻夷也哀憐。
因此鄰縣全都被攻破,唯有這個州獨得安全。
受君命催賦稅的使臣,難道還不如山寇慈善?
如今那些橫征暴斂者,逼迫百姓像烈火熬煎。
誰能夠忍心斷絕人命,換取朝廷美名的“時賢”。
我真想辭官丟棄符節,拿起篙竿自己去撐船。
帶領全家回魚麥之鄉,告老歸隱住在江湖邊。
【評點】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西原蠻起兵攻入道州,燒殺搶掠,幾乎搶光才離開。第二年,盜賊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侵犯道州邊境就退走了。難道是因為道州有力量制服敵人嗎?不過是蒙受了敵人的哀憐罷了。催繳賦稅的官吏為什么還這樣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詩一篇以告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早年幸逢著太平盛世,在山林里隱居二十年。
清泉水流經我家庭院,山澗洞谷對著家門前。
征收賦稅有固定時間,太陽升高還可以安眠。
忽然發生了安史之亂,好幾年隨軍南征北戰。
如今來管理這個郡縣,又遇到蠻夷騷擾侵犯。
城市小蠻夷無意洗劫,百姓窮苦蠻夷也哀憐。
因此鄰縣全都被攻破,唯有這個州獨得安全。
受君命催賦稅的使臣,難道還不如山寇慈善?
如今那些橫征暴斂者,逼迫百姓像烈火熬煎。
誰能夠忍心斷絕人命,換取朝廷美名的“時賢”。
我真想辭官丟棄符節,拿起篙竿自己去撐船。
帶領全家回魚麥之鄉,告老歸隱住在江湖邊。
本詩為詩人任道州刺史時所作。詩人以“西原蠻”哀憐道州城民而不進犯一事警示官吏,對橫征暴斂的官吏加以譴責,指出:官吏不顧民眾死活,像“火煎”一樣壓榨民眾,就比盜賊還不如。全詩揭露了封建官吏虐民害物的面目,表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的可貴品格,十分難能可貴。
從寫作風格上看,詩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指事實,不刻意雕琢,感情表達自然真切。詩人將一腔憂民之情傾吐殆盡,如大江大河一瀉千里,而字里行間又不失質樸渾厚。同時,詩人對“時世賢”的諷刺鞭撻也毫不留情,深刻有力地表明了自己同情百姓的立場。
全詩意境深沉,感情激越;語言平實通俗,質樸感人,充分體現了元結詩歌的特點。